新北京作家群笔下的北京城和北京人“新”在哪里?_环球微动态

近年来,北京市涌现出一批关注和表现北京城市发展和时代深刻变化、具有较强创作实力和新的创作方向的中青年作家,为北京文学创作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2023年,《北京文学》开辟“新北京作家群”专栏,刊登这些优秀作家的文学作品。

新北京作家群在创作题材、写作角度、艺术手法等方面有什么开拓与创新?新时代的城市经验如何影响文学写作?文学写作又应如何表现时代之变、北京之变? 6月19日下午举办的“新北京作家群的城市经验与文学书写”专题研讨会围绕这些问题展开了探讨。

创办缘由:突出新北京特色推出新作家


(相关资料图)

研讨会上,《北京文学》执行主编师力斌介绍了“新北京作家群”栏目创办的缘由。他指出,“新”和“北京”是栏目希望突出的两个关键词。所谓“北京”,就是作为地处首都的文学刊物,希望能够突出北京的特色,将新时代、新北京、新经验、新故事用文学的形式呈现出来。所谓“新”,就是希望能够区别于老舍、刘绍棠、王朔等过去传统的北京作家,将近些年涌现出的优秀北京作家推到台前。

在此背景下,《北京文学》2023年1月创立“新北京作家群”栏目,每月发表1篇北京作家作品,配以2-3篇评论,希望能够推动形成新北京作家群的整体面貌并在理论阐发上有所创新。

谈到这个栏目设立的初衷,《北京文学》副主编张颐雯表示,“我们希望‘新北京作家群’是一个能够反映时代巨变的栏目,塑造这个时代有血有肉有力量的文学人物;希望这些作品创造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的语言方式,能够区别于以往的文学景观。”

写作风格:新北京作家都写些啥?

作为编辑,张颐雯见证了新北京作家群成长成熟的过程。“我发现他们的年龄、职业、阅历差异很大,写作的风格各不相同,他们的作品有对前人的继承和学习,也有在新的变化环境中的发展和开拓,但是他们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表达时代特征,这是属于这个时代的一种文学现象。”

张颐雯将新北京作家群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从小在北京长大的作家,比如石一枫、孙睿、杜梨、古宇、常小琥、李唐等。《北京文学》2023年第一期开栏作品就是孙睿的中篇小说《发明家》,这是一个青年记者从家乡起步来到北京,遇到了来自祖国各地的老大、鞠连生、老歌唱家、徐老师诸多人等,经历了京城狗仔泥沙俱下且波澜壮阔的生活,最终回到家乡寻找意义的故事,这是北京都是近些年新的社会生产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的人物形象。

新北京作家群第二类是来到北京求学并留在了北京的作家,比如张天翼、刘汀、西元、马小淘、文珍等。他们的写作以北京作为精神背景,能够融汇多种文学经验,是新北京重要的书写者。这其中刘汀在《北京文学》第七期刚刚发表了一个中篇《野火烧不尽》,讲的是上世纪60年代,上海有一批孤儿运到了内蒙,被草原牧民家庭所收养,长大成人的故事,这是中国青年作家历史意识的觉醒。

第三类是已在北京生活多年,写作生涯从北京开始和发展起来的,但作品不是在描写北京,而是用新的视角回望和书写故乡,比如阿乙、郑在欢等。

作者讲述:为什么要这样写?

研讨会上,谈及写作风格的变化,孙睿称,“我现在写的很多人物已经是北漂了,不是传统的京味人物了”,“如果完全用传统北京语言去写,是含着一种淡淡的不可一世的姿态,而这种姿态在我的小说里面的人物身上是不存在的,因此我用更偏日常、更契合这个人物阶层的语言来书写。”

作为业余的文学创作者,古宇一直比较关注社会问题和冲突,她目前将创作视角聚焦女性在职场的生存状态和青少年心理健康。她认为,真正深入写职场女性的文学作品还不太多。“工作是我们特别重要的场景,它已经从穿衣吃饭、养家糊口过渡到自我实现和社会贡献,我还是很想在这方面发力写一些东西。”

杜梨结合自己在颐和园的工作经历,谈到在与不同人群的接触中,看到了他们的心路历程。她坦言,“在对公园进行书写的过程中,我洞见了这几十年来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人们的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90后作家李唐谈及小说《矮门》的创作灵感时称,国贸地区的红砖楼被称为“赫鲁晓夫楼”,它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房间里没有客厅,家人就生活在一个抬头不见低头见的空间里面,但这空间里隐藏着一些秘密;还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被视为“豪华车”的出租车,是那个时代北京的象征。这些元素成为李唐《矮门》小说的创作缘起,谈及写作的地域性,他认为,模糊的地域色彩可以有更自由多元的叙事,但是否具有地域色彩只是创作者的个人选择,本身没有优劣之分。

刘汀认为,“现在大多数人都把城市当作一个空间概念来理解,事实上城市本身更是时间的概念,我们应该把时间的角度纳入到写作和批评的思考中。”他强调,时间赋予了一部分人相同的特质、经历,把时间和地理的概念结合起来,这样东北文艺复兴、新南方写作、新北京作家群等作家群体,才能够呈现出不同的文学特质。

建言献策:新北京书写还需要哪些改进?

研讨会上,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张莉对于新北京作家群的一些作品进行了点评。她很喜欢孙睿的小说《发明家》,很重要的原因是孙睿写了首都机场的新景观,一些人在机场抓拍明星的私生活然后卖钱。“首都机场在以往不是这样的功能,但是现在就是一个窥视隐私的视频时代,我觉得孙睿抓住了首都机场新的风貌。”

张莉认为,“书写一座城市的生活,这并不是一个作家的创造,因为你只是把你感受到的生活写出来。真正的文学创作是要赋予这座城市新的气质,让这座城市在作家笔下有新的面貌。”比如,徐则臣的《跑步穿过中关村》就书写了北京生活的速度感,石一枫的《漂洋过海来送你》就体现了北京的全球化视野等等。她指出,“新的北京经验有待于在每一位作家笔下去呈现,新的北京城市风貌包括北京的地标性建筑也应该在作家笔下呈现,比如中轴线、天坛、地坛等等。”

北京评协理事、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杨庆祥认为,“新北京作家群”概念的提出非常好,建议北京市文联充分发动作家和评论家的力量,做好“新北京作家群”概念和流派的理论建构。杨庆祥同时提出,当代作家应该关注北京文学创作的旗人传统和奇人传统。所谓旗人传统,就是像邓友梅、叶广芩的写作那样,要集中火力进行形象建构;所谓奇人传统,就是像冯骥才的小说《俗世奇人》,要将北京生活进行传奇化书写。“我们现在很多作家写城市的作品,基本是在城市的内部写,应该有超越性的视角,从立体的角度勾勒北京”,他说道。

北京市文联一级巡视员田鹏在讲话中回应各位专家的精彩发言,围绕当下文学创作,总结出四组关键词:首先是经验和创造。作家的写作既要立足当下生活,又要对现实经验进行提炼、升华、创造和想象,通过创造性地书写赋予北京这座城市新的文化气质。其次是人物和场。优秀的文学作品既要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又要塑造有鲜明特色的场域,让读者有强烈的代入感。还有在地与不在地。北京是一个地理概念,但优秀的北京文学写作往往写的是在地的背景,实际却远远突破了地域的概念,表现出了文学的本质和内核。最后一组关键词是文学的书写和评论的引领。新北京作家群的培育既需要作家贡献出优秀的文学创作,同时也需要文学评论的推动、文学理论的建构和引领。”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恩杰

编辑/崔巍

标签: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3 今日舞蹈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3005074号-40   联系邮箱:5 85 59 73 @qq.com